巍巍兴安,林海苍茫,孕育着亿万年地质变迁的密码;滔滔龙江,碧波浩荡,滋养着北疆丰饶的生态宝藏。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指出:“森林是集水库、粮库、钱库、碳库于一身的大宝库”。这“四库”的深邃内涵,正是大兴安岭这片神奇土地最生动的写照。这里,特殊的气候与地质条件,不仅雕琢出壮丽的自然画卷,更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与矿产资源宝库。
金秋九月,恰逢2025年全国科普月“科学有约·学会行动”主题活动周,开云官网入口网页 科学技术协会积极响应时代召唤,精心策划并成功举办了科普基地开放日活动。9月17日,校园内洋溢着浓厚的科学探索氛围,一群充满求知欲的新生学子踊跃参与,开启了一场沉浸式感受自然科学魅力的奇妙旅程。
本次活动由学院科研创新发展中心(科学技术协会)统筹组织,重点开放了生态环境学院专业群建设成果的集大成者——学院标本馆,以及科研创新发展中心重点打造的“食品营养”实践基地。两大科普阵地交相辉映,为学子们奉上了一场融汇知识性、趣味性与时代性的科普盛宴。
探秘森林宝库:标本馆里的自然史诗
步入学院标本馆,仿佛瞬间穿越至兴安林海的深处。在专业讲解老师的引领下,同学们首先系统了解了大兴安岭独特的气候特征与富集的自然资源禀赋。随后,大家依次参观了精心布置的植物标本区、寒地中药标本区、动物标本区、经济真菌标本区、木材标本区、矿石标本区以及昆虫标本区。
植物标本区内,山刺玫的娇艳、玉竹的挺拔、光萼青兰的秀美,通过实物标本与产地实景照片的对照,栩栩如生;珍贵的浸制标本,更是将植物的原始形态完美定格,诉说着生命的坚韧与多样。寒地中药展区,升麻、五味子、赤芍、金莲花等道地药材琳琅满目。讲解老师不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它们的药用价值,更勾勒出大兴安岭作为“寒地药谷”的资源图谱,深化了同学们对祖国传统医药宝库的认识。
经济真菌区则展示了大自然的另一面神奇:形态各异、功能多样的真菌,或可食用滋养生命,或可入药祛除病痛,亦或有剧毒警示自然法则,它们共同构成了森林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奇妙链条。矿石展区则揭示了这片土地深藏的“硬实力”——地处重要成矿带的大兴安岭,蕴藏着煤炭、黄金、铁矿及有色金属等40余种宝藏。讲解老师娓娓道来“黄金之路”的历史传奇与漠河淘金的故事,让冰冷的矿石也焕发出人文的温度。此外,栩栩如生的动物标本、色彩斑斓的蝶类昆虫标本、以及匠心独具的木材手工艺品,无不激发着年轻学子强烈的探索欲和好奇心。这些珍贵的自然资源,不仅是支撑地方发展的“钱库”,更是国家建设不可或缺的战略“粮库”与“碳库”。
解锁食品密码:实践基地里的科技之光
离开充满自然气息的标本馆,同学们移步至科研创新发展中心的“食品营养”实践基地。这里,现代科技的精密仪器揭开了食品营养与安全的神秘面纱。在老师的专业指导下,同学们近距离接触了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原子荧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尖端食品检测设备。从样品前处理到关键营养成分(如糖类、脂肪、钠、钙)的精准分析,再到潜在有害物质(如砷)的严格筛查,整个检测流程的演示与讲解,让书本上的知识变得触手可及,使同学们对“舌尖上的安全”与科学膳食营养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刻的理解。
沉浸体验,深化认同
活动尾声,在返回途中,讲解老师还沿途介绍了校园内常见的植物及其经济价值。同学们更有幸品尝了来自兴安岭的特色小山楂和沙棘果,酸甜的滋味不仅愉悦了味蕾,更拉近了他们与脚下这片生态净土的心理距离。一日的沉浸体验,让新生们对学校依托地域特色打造的科研教学平台,以及对大兴安岭独特的自然文化魅力,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意义深远:科普赋能,守护绿色未来
本次由科研创新发展中心(科学技术协会)精心组织的科普基地开放日活动,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科学精神的播种。它成功地为初入象牙塔的新生拓宽了学术视野,点燃了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科学热情,有效促进了不同学科背景学子间的交流碰撞。活动充分彰显了学院依托自身科普基地资源,积极履行科普教育社会责任,大力弘扬科学精神的使命担当。
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下,开云官网入口网页 科研创新发展中心将持续探索资源永续利用与生态保护修复的平衡之道。我们深知,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科学开发其蕴藏的“四库”宝藏,让宝贵的自然资源得以永续传承,惠泽子孙后代,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责任。这场科普盛宴,正是我们迈向这一目标坚实步伐的生动注脚。